行動電視可說是近年來最兩極化發展的一項無線廣播技術,從歐規DVB-H、韓系數位多媒體廣播(DMB)、日本地面數位廣播整合服務(ISDB-T)到中國大陸的中國移動多媒體廣播(CMMB)與美國高通(Qualcomm)力挺的MediaFLO,標準分裂的程度令人咋舌,也顯示各方勢力看好行動電視前景而紛紛投入,形成群雄割據的局面。
然而,隨著德州儀器(TI)與恩智浦(NXP)終止投入DVB-H研發,到高通執行長Paul Jacobs坦承準備重新思考FLO TV服務的前景,不排除對負責FLO TV服務的子公司進行重整與改組,顯然歐美市場的消費者對於用手機等行動裝置看電視的概念不甚買單。
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手機發展向來獨樹一格的日本,電視接收功能早已普及到連功能型手機(Feature Phone)都已內建;中國大陸開始部署CMMB廣播基礎設備後,當地品牌與山寨手機業者也紛紛推出具備CMMB接收功能的手機;韓國兩大手機品牌三星(Samsung)與樂金(LG)的亦持續針對本國市場推出新的DMB手機。
此一現象背後的成因,純粹是亞洲人愛看電視嗎?當然不是。歐美行動電視服務與亞洲行動電視服務的商業模式截然不同,恐怕才是真正的決定性因素。事實上,亞洲的行動電視服務之所以能蓬勃發展,免費收視這項因素才是真正的關鍵,例如在中國大陸,以手機看電視不必額外付費;在日本,除了部分付費內容外,手機電視使用者亦可看到許多「無料放送」的電視節目。相較之下,歐美等地的行動電視服務,均由電信業者主導,使用者須按月支付收視費用才能觀賞節目。兩者相比,亞洲普遍採行的免費模式,對消費者而言顯然有吸引力得多,畢竟無須付費、隨開即看的使用模式,對於只想打發零碎時間的消費者而言,正好切中需求。
事實上,免費模式並不意味著無法獲利,否則廣電產業早就關門大吉了。從傳播學者丹‧席勒(Dan Schiller)的文化勞動理論所衍生的閱聽人商品理論,早已拆解廣電業者如何把觀眾當作商品賣給廣告主,進而從中獲利的機制。從半導體業者黯然退出DVB-H,到高通力推的MediaFLO面臨重整命運,均顯示電信、通訊領域的業者,顯然始終沒搞懂該如何經營廣播業務。讀讀大眾傳播理論,或許能從中找到新的方向。